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发布 » 链改行动

大家 谈:“币改”已死,区块链“链改”到底怎么改?

2018-08-22 6214
分享

转载

 

Fcoin提出币改后,这个概念十足火了一把。但从令人惊悚的交易量到毫无流动性、从币改的失败到QOS的暴跌,FT价格从最高值跌到只剩5%,币改这条路豪车奔驰而过,最后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而此时链改一词,进入大家的视野。不同于币改一不小心就容易变成空气币,链改是真正脱虚到实,赋能企业的一个过程。

 

链改,是指实体经济(包括互联网产业)在实践中应用区块链技术,来改善自身经营行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增强竞争壁垒等。

 

但讲来讲去,都是概念,到底怎么改呢?

 

下面,我将站在一个初次接触链改的企业家立场上,逐步介绍链改中的几个阶段过程中,企业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疑惑,逐一的介绍链改的理论和经验。

 

本篇内容,就先简单介绍一些链改的实际案例,给初次接触链改的企业家一些印象:

 

一、 链改的姿势

按照我之前的论述,链改是有三个可以切入的角度的。分别是:

 

区块链技术链改

区块链经济学链改

区块链思维链改

 

由这三种角度,根据链改的发起人不同,链改的目标不同,分化出12种姿势。今天就先来举例聊聊这三种切入角度下的案例。

 

 

出于稳妥的考虑,我举的案例都是已经落地可以验证的,或者是我非常熟悉的,能够详细介绍里面原理的案例。并不代表这些是最佳的案例。但是我个人不熟悉的,不敢在这里介绍。目前整个行业是缺少信息披露机制的。从我们的实践经验看,项目商业计划书或者白皮书披露的信息,远远不足够通过公开信息了解项目的内幕。因此怕误导读者,如果有项目愿意披露这里的信息,我们可以在后面文章中,再详细介绍。

 

链改的实践正在向深度发展,很多项目已经不能单一的贴技术链改或者经济学链改的标签了,而是可以同时贴技术链改、经济学链改、思维链改三个标签。尤其是区块链思维这个标签,许多认真实践的项目,后来都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路径,我们研究这些新特征新路径背后的原理,将之统一归入区块链思维链改的范畴内。

 

  1. Ripple:技术链改的元老

     

Ripple是一个老牌的区块链技术项目,Ripple的技术路线是现有的几大技术路线之一。Ripple可能是拿到市场化VC机构融资最多的项目,获得了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渣打银行、谷歌等产业链上下游的融资。Ripple主要用区块链技术去革新跨境汇兑支付行业。

 

跨境支付汇兑,实际上就是银行记账,从我在中国银行昆山某网点的银行账上减掉6.8人民币,在另一个人在法国巴黎银行马赛支行的账户上多一美元。这里可能会涉及中国银行昆山网点,中国银行昆山支行,中国银行苏州分行,中国银行总行,中国银行巴黎分行,巴黎银行总行、巴黎银行马赛分行等一系列银行的账本。在没有Ripple出现之前,各家银行单独记录自己的账本里的账户变动,然后隔一段时间两两之间对账,所以我这笔钱需要通过好多次对账,才能走完流程,当中手续费极高(每一次对账都有成本),时间长(各种对账)。

 

Ripple的大致思路是用BlockChain在让每个银行直接参与,大家共同来记录和维护一个账本,这样每次汇兑支付,只需要对账一次,成本和时间都大为降低。至于如何用BlockChain来让大家共同维护一本共同账本,这方面有大量的外部简介资料,大家可以学习作为铺垫。比如:区块链100讲(来自老王必修课)等。

 

抛开Ripple的应用场景,我们可以将Ripple应用背后的思想抽象为以下模型:

这个模型大家记下,以后我们会在很多链改场景,尤其是技术链改的场景上,看到这个模型。

 

要实施这个模型的要点在于以下几点:

 

1) 原来的模型中,公司严重受困于冗长繁杂的对账流程带来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愿意以牺牲一部分主权作为代价来提升整体的效率

 

2) 要说服这些公司把私账(至少是自己账本的一部分)的记账权交出来。(技术上需要有机制兼顾数据的公开信和隐私性)

 

3) 经济上面,要让所有参与者都得利,并且相互之间得利的差距不能太大(不患寡而患不均)

 

2. 经济学链改:模型演示

 

本来我想同样举些案例来说明啥是经济学链改,但是思前顾后,发现行业内实在缺乏标杆案例。相应的案例有,但是总缺点什么:Steemit比较资深,但是其模型异常复杂,且目前尚不能说完全意义上的成功;Fcoin是币改爆点案例,但目前实践时间有限,尚不能说其经济学模型已经成功。所以我只能用模型演示的方式来讲讲经济学链改。

 

经济学改的前提是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根据不同的经济学理论,自然会有不同的经济学改的模型,以下我们介绍两种经济学理论和模型。

 

模式一:通证经济学模型

 

(以下模型抽象自市场上的多个案例,但是该模型极易踩红线,我们不推荐企业家尝试这种模型。只是希望大家了解一下该模型的原理,以供参考)

 

假设原来有一家公司:

有这样一家公司甲。公司甲有三位员工A、B、C各负责业务的一个模块,三个模块拼成了甲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产生的利润部分分给员工作为薪资,部分留存做公司利润盈余。甲公司发行股票给两位股东。股票代表着持续获取公司利润盈余的权利。

这时候,外面市场上有员工D。D某人能做员工A能做的所有事情,还能置办公司甲所有的生产设备。这时员工D就跑过来把员工B、员工C挖了,一起出去办了公司乙。员工D、员工B、员工C一起做了股东。在这个模型下,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员工与股东成为了一体。

然后,乙公司的股东商量,将公司“币改”(经济学改)。币改的方式是发行Token1和Token2。用两种Token将待分配的利润和股东的权利置换出来。这种置换,类似于发行纸质黄金券来讲实物黄金从流通中置换出来一样,纸质黄金圈的持有者可以凭券兑换黄金。

 

当然Token1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待分配利润,Token2也不是简单的对应股东权利。待分配现金代表的眼前利益和股东权利代表的未来利益,可以重新融合整理排列组合,然后分别跟Token1,和Token2挂钩。这时候,由于乙公司已经不符合公司法定义下的公司形式,所以公司俩字是要打上引号的。

最后股东一商量,公司缺营销费用。反正Token就是纸黄金券,为啥不多印一些来当营销费用吸引客户呢?多印的纸黄金以公司的现金收入和股东权利作为锚定,会稀释原来员工和股东的收益。由于原有股东员工不用再真金白银的投入公司资本,而改用多印的纸黄金来充当公司资本,将部分未来的收益(股东权利之一)当做当下的钱来使用,所以这样的模式,可能会大受创业企业的欢迎。

 

模型一,即当下通证经济学研究的内核,主要包含三两部分:

 

·  股东权利和现金收入的Token化包装(发展趋势是一个包含几种Token的系列来分拆包装)

 

·  Token在员工、股东、客户之间的分配方式,包含数量的分配和时间的分配

 

·  由于Token隐含了公司的现金收入和股东权利,所以自然有人会愿意持有Token

仔细拆解的话,无论是steemit还是Fcoin还是公信宝,其经济学模型的内核,就是上述模型。这三个项目都是在内核基础上对Token化包装和分配方式的变种。这种模型的本质是在探索新的、能够代替公司制的经济激励系统。切记:目前这种探索很难兼容于现有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体系,因此很容易踩红线。

 

模型二:商圈Token经济学模型(后续我们会详细介绍商圈Token经济学,所以本篇章就先简单概述一下其原理)

 

我们先来谈一下商圈的概念(下图):

什么是商圈,简单点的说,一个商场是商圈,一座城市是商圈,一个国家也是商圈。商圈会有这些特征:

 

·  有一群产品生产商(分为2B的设备生产,和直接消费品生产)

 

·  有一群产品消费者

 

·  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的的需求是交叉的(一个人进商场,可能买瓶水,也可能买件衣服,还能吃个饭)

 

商圈的意义有两点:

 

·  基础设施共享:统一建设

 

·  流量共享:大家共同服务于同一批消费者

 

除了眼前大家能看到的实体商圈之外,实际上网络上也存在大大小小的各类商圈,比如阿里商圈、腾讯商圈、京东商圈等

 

在商圈的定义基础上,是商圈的扩张

如图商圈的扩张,最直接的结果是商圈中的价值链接增加了。在左边的商圈中,有两个生产者,两个消费者,那么可行的价值链有4条,最终商圈的价值上限以两个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为上限;在右边的商圈中,有四个生产者,四个消费者,可行的价值链有16条,商圈的价值上限以四个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为上限。

 

商圈的扩张直接结果是带来繁荣红利。参照一个商场。商场的繁荣意味着更多的人流量,各个店铺的收入总和与利润总和也水涨船高。这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除了收入总和提高外,商场的店铺租金也提高了,然后是店铺的物业售价也提高了。商圈的繁荣红利分为低阶红利和高阶红利。低阶红利是指直接的业务收入。高阶红利是指某些可以获得未来收益的特权(比如地产)。商圈的繁荣,起自于低阶红利。当低阶红利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转化为高阶红利。

 

商圈Token经济学,即尝试用Token来关联商圈扩张过程中产生的繁荣红利。这种关联,可能是将Token直接跟低阶红利关联获取业务收入;也可能是将Token打造成类地产的网络特权,提前埋伏高阶红利。在商圈Token经济学中,Token的升值不是来自于炒作或者信仰,而是来自于商圈扩张后增加的繁荣红利。在商圈Token经济学中,良好设计的Token是标准的Utility Token,不会踩红线。

 

3. 思维链改:尚处早期

 

思维链改方面,整个的实践还处于早期,我们虽然也有所实践,但是目前还里成功有一段距离,需要等实践得出结果的时候,再于此介绍。

 

二、 链改的一些误区

 

在链改实践中,我们认为市场上存在了一些误区,包括:

 

  1. 技术原教旨主义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行业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浪潮:

 

·  技术时代(2009~至今)

 

为行业积累更好的技术。从比特币时代发展到以太坊时代,再发展到Blockchain3.0时代。

 

技术的迭代发展至今尚未完成。

 

·  泡沫时代(2017.2~2018.2)

 

类似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区块链与其背后的价值互联网也催生了一波泡沫,这波泡沫已经破裂。

 

·  应用时代(2017.11~至今)

 

2017年11月起,以硅谷的创业黑手党paypal帮入场为标志,标志着主流创业者和成熟企业开始入场

 

参照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在2000年泡沫之前,互联网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技术人员主导的行业。2000年泡沫之后,逐渐的开始过渡到产品经理主导的时代,产生了马化腾、乔布斯这样的顶级产品经理。我们预计区块链行业也会经历类似的过程。

 

当下的市场上有一种唯技术是论的风气,认为不管什么项目,需要先看技术团队是否豪华。我们判断当下属于技术创新阶段的中后期,产品创新时代的萌芽期。在产品创新时代过于坚持技术创新,显然不是与时俱进的。产品经理更会聚焦在如何用创新产品去解决现实需求上,而不是聚焦在技术创新上。未来假使行业会产生新巨头,那么参照三大门户网站(互联网早期巨头)和BAT(互联网当下巨头),这些巨头中技术创新的成分是比较淡的。

 

2. 去中心化原教旨主义

 

区块链起自于比特币,从出生开始就带着反抗监管的一位,就跟去中心化这个词强关联。去中心化,是将系统的控制权和治理权分散开,以避免传统中心化系统中寡头作恶的可能。

 

去中心化应用于技术,就是公链。在技术创新时代,去中心化这个词几乎成了所有项目的标配,俨然去了中心,技术就从二进制代码变成了金子。对于纯技术创新来说,对去中心化进行各种创新测试,是有益的。但对于部分做应用的项目来说,过于强调去中心化就有如缠足一样,除了满足畸形的“审美”(如果这算美的话),毫无价值。

 

即使在纯技术领域,最新的技术创新潮流,也在往非去中心化发展。EOS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联盟式的公链,而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链。

 

在已经开始的应用时代,显然,去中心化的因素会慢慢淡化。在现实中,中心化往往代表高效,去中心化往往代表鲁棒性(不是代表公平)。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与否,要视具体商业场景的特性而定。

来源: 钛媒体

8

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收藏
分享
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