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资产(RWA)的代币化正迎来第三次浪潮。尽管早年DTCC与Corda、tZERO等尝试未能撼动传统金融,但如今DeFi与稳定币的成熟,正重新唤起市场对链上证券的信心。RWA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机遇,但也绕不开法律监管、流动性陷阱与合规边界的挑战。本文将围绕股权、债权与房产三类典型RWA的代币化实践与逻辑,重新思考链上资产的未来路径。
RWA,全称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是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稳定价值或可预期收益的资产(如股权、债券、房地产等),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化与链上化,从而:
降低交易门槛和摩擦;
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实现跨境流通和高频清结算。
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RWA的概念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三次重要浪潮。
第一次浪潮:华尔街接触区块链(2014)
2014年,比特币第一次被华尔街关注。那时有一种广泛的观点: “比特币不会成功,但区块链技术会颠覆金融行业。”
美国最大清结算机构DTCC与摩根士丹利前首席投资官联手投资了企业级区块链公司 R3CEV(后更名为 R3),目标是用区块链重构清结算架构。
R3 推出了一个专门面向金融机构的分布式账本平台 —— Corda,试图在不使用加密货币的前提下,实现更高效、安全、可监管的资产结算网络。
但最终这场技术革新被庞杂的系统、难以协调的参与者、以及缺乏杀手级应用所击退,R3的Corda并未大规模取代现有金融基础设施,更多作为银行之间的合作试验项目存在。
第二次浪潮:STO概念风起云涌(2016)
ICO泡沫时期,Security Token Offering(STO)作为“监管友好版ICO”开始流行,代表项目是 Overstock 创始人Patrick Byrne主导的tZERO。
tZERO 的目标是:
将股票直接token化;
实现“T+0”清结算;
直接对接散户,绕开券商。
然而,监管合规与基础设施尚未成熟,tZERO 融资数亿美元后陷入沉寂。理想很丰满,现实太复杂。
第三次浪潮:RWA代币化重返主流(2023至今)
DeFi的兴起、USDC等稳定币的大规模应用,为链上RWA打下了基础。现在是第三次尝试,不再是完全替代传统金融,而是在兼容与互联中实现增量替代。
目前,很多RWA项目正在试图避开监管难点,而不是直接冲撞。例如:
将token化证券仅限流通于特定国家(如BVI、Cayman);
限制持有者必须是合格投资人;
强化链上KYC/AML机制;
依赖Oracles和审计报告保障资产真实性。
但也有一类更激进的观点认为,如果监管不能覆盖全球,那么开放式链上股权将是全球普通人打破资本围墙的机会:
过去,非美国居民几乎无法投资特斯拉、苹果。现在,一个稳定币钱包就可以直接参与代币化股权。
这无疑对监管提出巨大挑战:开放性与合规性之间,是否存在灰色缓冲地带?
如今,美国SEC、香港SFC、欧盟MiCA都在主动研究RWA合规路径,未来RWA项目如果不能符合:
地域合规限制;
投资人身份识别;
信息披露与估值频率;
将无法获得合规融资通道,难以获得主流资金支持。
因此,RWA的未来不是去监管,而是链上规则与法律规则的融合。
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