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首日,中环某酒店的咖啡厅里,几张桌子不约而同地传出“稳定币”“RWA”的讨论声。
在不远处的金管局会议室,官员却对前来交流的HashKey Group董事长肖风博士郑重提醒:“香港不会滥发牌照,监管将严格到超乎想象。”
“热得有点过头了。”肖风摇头苦笑。
这位被称为“中国区块链教父”的学者,亲历了香港从“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蛮荒期,到如今全球首个稳定币发牌制度的诞生。
2019年,他拜访香港证监会申请加密货币交易所牌照时,官员曾直言:“出门左拐就能开,不犯法。”而当他带着稳定币方案再访金管局,得到的回应仍是:“发行不犯法,但银行不敢服务你。”
“香港的核心关切是反洗钱漏洞,而非货币竞争。” 肖风一语道破监管逻辑。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最担忧稳定币脱离银行账户和SWIFT体系后,可能成为洗钱温床。“若因此遭国际社会诟病,对香港声誉的打击是致命的。”
这与内地讨论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对抗美元霸权”形成鲜明对比。但肖风预判,这种落差可能成为转折点:“内地将从稳定币切入,逐步接纳加密世界。” 他引用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陆家嘴论坛的警示——“警惕美元稳定币加速全球美元化”,暗示大国博弈已按下启动键。
“有初一就会有十五。”
肖风勾勒出路线图:
2025年:内地接受稳定币(因货币竞争压力)
2026年:开放RWA(现实资产代币化,支持实体经济)
未来:接纳比特币等更广泛加密资产
当主持人刘锋追问RWA热潮,肖风泼了盆冷水:“实物资产代币化仍是早产儿。” 他以黄金为例直击痛点:“矿主说年产10吨黄金可代币化?谁能验证纯度?如何确保链上代币与线下金块永不脱锚?”
他提出三段论解决方案:
法定货币代币化(如2014年USDT)
金融资产代币化(如BlackRock债券基金上链)
实物资产代币化(需先经金融化改造)
“必须把黄金做成符合金融标准的ETF,由持牌机构托管,再铸造代币。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多数人把稳定币看作支付工具,这完全偏离本质。”肖风追溯历史:“稳定币诞生的初心,是为波动剧烈的加密资产提供定价基石。”
2014年USDT出现前,比特币直接以法币计价,中国交易所甚至用人民币结算。直到监管叫停,稳定币才成为替代方案。
他更指出关键误区:
稳定币的“稳定”是相对比特币波动,而非锚定美元!
当市场用“12万USDT”标价比特币时,本质是建立新的价值尺度。
在采访过程中,肖风描绘了一幅金融史画卷:
公元前3500年:伊拉克泥板上的单式记账法
公元1300年:意大利复式记账法(因海洋贸易复杂化诞生)
2009年: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应对数字平行宇宙)
“分布式账本重构了金融基础设施!” 传统金融依赖中央登记、清算、结算(如纽交所每日停盘轧账),而区块链实现点对点逐笔结算,7×24小时运转。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记账方法的根本进化:
“当跨境交易跨越司法、语言、会计准则时,只有公共账本能承载这一切。”
面对“香港能否成为数字金融中心”之问,肖风给出笃定答案:
“新加坡是亚洲瑞士,香港是亚洲华尔街!”
前者追求稳定低调(如驱离不服务本地的加密机构),后者必须提供活跃的交易场景。
资本流向佐证其判断:俄乌战争动摇瑞士中立地位,中东资金回流;DeepSeek大模型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中美博弈促使资金寻找“避风港”。香港与迪拜成为最大受益者。
访谈尾声,肖风望向窗外中环闪烁的霓虹:“内地已出现借稳定币之名诈骗的案例,若重蹈互联网金融整顿覆辙,将延缓整个进程。”
这位见证过多次周期起伏的先行者留下结语:
“金融创新需要敬畏风险,真正的革新从不是狂热的幻象。”
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